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从1983开始 第57节 (第2/2页)
了社会变革的冲击与迷茫。” ??戴临风抿了口茶水,直接被这个开头吸引。 ??“在此之前,我们的主流文化都是宏大的,以革命叙事为主体的各类作品。 ??人物和价值观都存在明显的政治界限,支持革命的、反对革命的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……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用这三类概括。 ??但《上海滩》却很难用一种革命、不革命的概念来界定。 ??它的故事主题和结构,是黑帮江湖、血腥暴力、兄弟情义、儿女情长。 ??它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,我们形容许文强,往往觉得他是个好人,但同时又不能否认,他其实就是个流氓头子。 ??这正是《上海滩》的成功之处,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,也没有绝对的坏人,人性复杂,才是生活真实。 ??我们之前的影视作品,都无限趋同于一种属性——政治性,以至于抹掉了它与生俱来的两个属性:艺术性和商业性。 ??一些老魔都人,都在批评这部电视剧,说人物和社会环境不是真实的魔都,演绎的不是《上海滩》,而是《香港滩》。 ??的确,《上海滩》不符合历史,但它符合大众文化需求。 ??这其实是一种电视剧的全新模式,在挑战着我们的传统观念,是一种文化输出……” ??戴临风把老花镜摘下,仔细擦了擦重新戴上,并且用笔在这两句话上画了条线。 ??“大运动之前,我们的创作能力十分强大。改革开放之后,原创能力似乎消失殆尽,只会拍名著,拍小说。 ??固然在艺术层面上,秉持着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,但这些名著、小说绝不符合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。 ??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革命叙事的伟光正,想看到更多元化,更接近生活,或更符合精神幻想的作品。” ??“老戴!” ??“老戴!” ??妻子见他进了书房就没出来,忍不住喊了几声,还不应,遂推开房门,见老头坐在椅子上,捧着份稿纸一动不动。 ??“看什么呢,这么专心致志的……” ??妻子嘀咕一句,轻手轻脚的关上门。 ??“文化输出,首先要有强大的商业价值和认知共性。 ??比如前几年的《霍元甲》,今年的《上海滩》,首先观众要喜欢,尤其是青少年喜欢。其次,两地同根同源,不存在认知差异。” ??戴临风就像审阅内参、报告一样,拿着钢笔不断批注,看到这一段忍不住写道:“《加里森敢死队》、《血疑》是国外作品,并非同根同源,却形成热点,何解?” ??他写完思量,又把这句话划掉,重新写道:“《加里森敢死队》在于战争和成长,《血疑》在于疾病和家庭伦理,此乃全人类的认知共性,且有群众对新事物的极度渴求在内。” ??接着往下看。 ??“青少年的观念并非根深蒂固,容易接受新事物。当他们把一部作品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,很容易扎根到土壤,形成一种真正的文化基因。” ??戴临风皱着眉不太理解,毕竟有时代局限。 ??其实很简单,一说漫威大法都懂了吧?甭强调什么“我就不喜欢漫威”“我从来不看漫威电影”。 ??还有一群人嚷嚷,不能让漫威荼毒青少年巴拉巴拉。 ??这种论调特没劲,因为说白了还是国产电影不行,要是年年都有《红海行动》、《流浪地球》,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好,自身实力过硬,观众必然是支持的。 ??“商业性的概念很难表达,暂总结为两点:通俗化和娱乐化。 ??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一个经济社会,1979年,魔都电视台播出了参桂补酒的广告,才宣告国内第一条电视广告的诞生。 ??我们的作品,更多是对社会现象的弘扬和批判,是展现人民的生活状态,根本没有所谓的通俗化和娱乐化。 ??不过随着经济发展,物质丰富,具有天生平台优势的影视剧,其商业性也会越来越显著,甚至能达到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程度。” ??看到这儿,戴临风不禁笑了笑,提笔批注:“未免夸大其词。” ??因为八十年代没有娱乐圈,没有明星,那叫文艺工作者。每个参与进来的人,皆抱着一种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,自觉身上挑着重担,影视剧都是很神圣的东西。 ??而最后,文稿中写道: ??“无论题材立意、故事结构,还是人物塑造、电脑特效等等,我们都非常非常落后。连很多演员的表演方式,都承接着样板戏的习惯。 ??一部《霍元甲》如此,一部《上海滩》如此,国门初开,已窥端倪。若不发奋进取,再过几年、十几年,当外来文化大举进军,我们便只能做一个被动输出的对象。” ??“……” ??洋洋洒洒一万多字,文笔清晰,逻辑分明。